你现在的位置: 教工生活 >2022年第2期(总第35期) > 水玲玲:运气从来不只是运气

水玲玲:运气从来不只是运气

3紫荆人物秀-1.jpg

3紫荆人物秀-2.jpg


编者按:

与水玲玲老师的对话约在阴雨连绵的夏初,云层低矮,水汽氤氲。她笑呵呵地将我们迎进办公室,干练的短发扎成小巧的马尾,落座便畅快地聊起来,一扫空气中的阴翳。老师的双臂常交叠着,有学者的威严,亦有学生般的认真,她爽朗地笑着,细细分享着成长经历和生活体悟,与对话框里的简洁话语对比鲜明。

我们试图呈现她的表达,以透过种种标签,看见真实又鲜活的水玲玲。

以下是她的自述——


跟着感觉走

从小我就觉得科学家好厉害,电视里称“Dr. XXX”的都是了不得的人物,可能从那时起科研就成为我懵懂的梦想。但最开始读书,我并没有设立远大理想,后来读高中,读大学,甚至读研究生,都有些“随意”,有些机缘巧合,好像在看似必然的命运牵引下,偶然地跟着感觉走。 

小时候我不算“好学生”,四年级还因为数学没考及格留了一级,读初中时,考上公费中专是我的梦想,因为是中专毕业后包分配,还能农转非上户口。我当年考了第五名,没能读上公费的中专。父母本来准备送我去打工,毕竟那个年代的农村家庭极少有送女孩子去读高中的,更不要说我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弟弟妹妹。但是做小学老师的三伯却坚持让我去读高中,他一直强调读书能改变未来,似乎也就在那一瞬间,我突然醒悟了,是的,我不要去打工,我要读书!

高一我的成绩并不好,在班上还是倒数前十名,高二进入了前百分之50%,后来稳定在20名左右。高考是我考得最好的一次,因为压力比较小,想着圆了初中专没考上的梦,能考上个高中专就行了,假如能考上马鞍山师专,毕业后能当个英语老师也很好啊。高考成绩出来后,我自己和家人都挺惊讶的,没想到自己能考那么好,一不小心就幸运地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这对于一个农村女孩子来说,在那个年代还是很不容易的。

入学时我的学习成绩也是排在后面,但是我一直努力,从没有奖学金,到拿到一等奖学金。毕业时,学校保研有8个名额,我是第6名。我开始是犹豫的,想着要不要早些工作帮助家里。我爸咬咬牙说,既然保送了就上吧。

命运就这么神奇,我成长过程两个转折点,一次是差点辍学,再就是这次差点放弃继续深造,每一次都不经意越过了,然后一步一步走入了科研道路。

很多人问我是如何走上科研道路的,我的回答是一直跟着感觉走。我自己也和导师们说起过这些经历,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我有最好的家人和朋友,人生中遇到的几位导师也是最好的。其中,印象特别深的是我的博士生导师和我说:“玲玲你知道吗,有些事情并不是你刻意求得的,而是你做到后的水到渠成。有时不是你选择,当你做到了你能做的,是事情选择了你。”

是的,虽然也考虑过去企业或考公务员,却依然被科研“选择”了。

我喜欢做科研,在科学的世界里能够发现新的现象,研究出新技术,享受造福人类的成就感。其实,我自己读书时对于科研方向想得并不多,不像现在很多孩子思想比较独立,会提前思考研究方向。我读研时并没有很明确的科研思路,都是跟着老师一起,围绕课题组的项目展开。导师会提出一个高瞻远瞩的设想或者目标,我们跟随着探讨、思考和研究,通过理论和实验验证,在实现目标的过程里学到科学分析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能力和素养的提高,渐渐也拥有了提出问题设立目标的能力。或许这也是我的导师所说的意思,投入之后,做到之后,事情就会选择我们。也就是说,当我们跟着感觉去做事,喜欢的事情也就变成了职业,这个时候,不仅仅是我们选择了职业,也是职业选择了我们。 


运气从来不只是运气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最应该具备的特质是细致,也就是细心和精致。细心对待每一件事,精致地完成它。科学的核心技术的进步就在细微之处,比如在最简单的方程里面,有几个参数、几个未知数,每个参数的限制条件是什么,任何一点微弱的差别都会对结果造成巨大的影响。对我来说,也许生活上吃的穿的可以不精致,但是科研上的理论或技术必须要做到精致。此外,我们科研工作者还要做到坚忍,坚持和忍耐,要有韧劲。现在兴起的量子技术,20多年前(我当学生那个时代)热门的纳米技术,它们的各种效应都是在理论和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被发现的。像大家熟知的爱迪生的故事,做十次实验成功一次。我们何尝不是和他一样呢,在失败中尝试与摸索,在坚持中最终获得成功。

说到成功,除了刚才说的这些,还需要合理的规划,需要一点点运气。不过,我导师说,运气从来都不只是运气,是因为已经通过努力将不好的选择排除在外,所以成功的可能性相对更大。我喜欢的《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我一开始也觉得他挺傻的,后来由衷地感到敬佩,他的成功其实就是不断努力,屡试屡挫,愈挫愈勇。人如果具备郭靖身上的这种坚韧精神,运气都不会太差。

我自己也感觉自己是个幸运的人。我说不上聪明,但自认为还是勤奋的努力的。以前我们学院没有去离子水,就自己拿着桶去制水中心接水拎回来;没有玻璃仪器,就自己把图画好,拿到仪器加工中心加工。我刚到国外实验室时是跨行进入全新的领域,什么都不懂,语言沟通也不顺畅,但是我的导师说:“你足够努力,有这一点,我们就不会放弃。”

当然,作为女性科研工作者,不得不说,我们可能还要额外付出更多。像我这样70后的女性大多会做家务,要养育孩子,虽然很辛苦,但是慢慢地养成了一些好的生活习惯,做事有安排有交待,有始有终。其实工作和生活差不多,管理一个实验室带一个团队也是如此,统筹安排,合理行动。而且,女性还更细腻敏感,在沟通和交流中更善于关注他人的感受,不会过于尖锐和独断。我记得有个调研发现,项目主持人为女性的项目,做得优秀的比例更高。

这个时代,有很多知名的女性科学家,比如李兰娟、陈薇和诺奖获得者屠呦呦,她们是女性科技工作者的代表,也是我们的榜样。我相信,在她们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也付出了很多,但是她们坚持不懈,不吝付出,在无数次试错和纠错之后,最终成就了她们的运气。


水教授-4.jpg


是严师也是益友

“怎么和学生相处”一直是我们和年轻老师常常讨论的话题,早上我和几位年轻老师还开了个小会,就谈到如何与学生相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自然也需要不同的沟通方式。我刚做老师时,想当然地认为学生与自己想的一样,但当看到他们对我口中的“常识”流露出茫然时,我意识到要换一种方式,不仅仅是给出目标和要求的严师,还要像朋友一样去设身处地理解他们。

作为所谓严师,我在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方面,会特别强调要打好基础。我会给我的研究生推荐相关的学位论文、综述性的文章,帮助理清概念。我们每周开组会,老师和高年级学生针对一个报告、一篇文献和一项成果进行讨论和提问题,引导低年级学生思考。其次是告诉学生多看、多听、多思考。我也常常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去用显微镜观察和拍照,去验证那些最熟悉的公式,把书本上的理性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感性体验。

而说到培养学生的个性,其实大部分同学其实在本科毕业时已经形成了独立的人格。我是对于自己的学生,无论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都要求他们独立自主。现在信息技术十分发达,学生们总是能快速有效地吸取和筛选信息,形成自己的丰富的主观世界。有时候,我觉得我们老师都有些跟不上他们前卫而独立的思考,这其实让我蛮欣慰。谁说一代不如一代,完全是一代胜于一代。

独立之外,我还希望他们对待生活要乐观。疫情期间很多同学和外界的沟通交流减少了,理工科的同学又大都比较内向,钻进书本,对生活关注的就更少了。但人都是社会动物,首先要学会自己照顾好自己,这样才有能力去照顾别人,也在照顾别人的同时学会热爱生活。

我一直觉得我们的学生都挺可爱的。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个毕业蛮多年的学生,他在上海工作,来广州开会,本来要赶时间去机场,但还是抽空来看我。他特别可爱,特别跑到北亭买了杯奶茶带过来,我一激动,又赶紧给他订了外卖,也叫了一杯奶茶回礼。其实,很多学生毕业后都会因为各种事情跑回华师来,但凡回到学校,他们都会来看我。我就会和他们一起去食堂吃饭,重温往事。这个时候,我们就像真正的好朋友,我会很开心。尤其看到也成为老师的学生,这种开心就会加倍,这真是当老师最幸福的时刻啊。

我有个习惯,晚上睡觉前花几分钟想想今天有没有什么高兴的事儿,有没有什么做的不够好的。有时候是白天讲课时突然出现的灵感和想法,就会补充到明天的上课资料里;有时候是想起和学生的交谈,觉得“今天开会讲了一句不该讲的话啊,是不是批评得太严厉了?”还有的时候,想起还有没回的学生微信,也赶紧去回复……  

所以啊,说我是严师,我乐意,说我是益友,我更开心。


随性做自己

对科研精致,对生活就做不到那么精致了,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过,精力再有限,我也会抽出时间打打羽毛球。我常开玩笑说我打羽毛球能超过90%的女生,因为10个女生里面有9个不打。我也和我老公经常打羽毛球,我们俩打混双,打的时候会互相批评,他说我这个球打得不好,我说他那个球没接着,这些都不伤感情的,打球本来就是娱乐,也很容易增进感情,结交新朋友。

我有时候也会看看“傻白甜”电视剧,看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也看过《香蜜沉沉烬如霜》,每次看剧的时候心情都很愉悦,一是养眼,二是不用动脑子。SCIENCE杂志上有篇文章说人的休息不仅仅依靠睡眠,而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放松大脑,才能充分地使用和开发大脑!

我刚到华师工作时给自己写过一句话:“开心充实也是一天,伤心无聊也是一天,我选择前者。”那时候觉得工作上好多事情不知道怎么解决,遇到一点小事都会不开心,但是后来发现这个世界上很少有没法解决的问题,学会请教对的人,学会耐心等待时机,很多问题压根不是问题。

现在的年轻人经历的挫折比较少,大部分同学都不缺吃穿,会认为很多事都是理所当然的,或者遇到一点小事也觉得是天大的事。我们这代人的生活经验不一样,面对困难的心态可能会有所不同。我年轻的时候,会觉得相比于吃不饱穿不暖,其他都是小事。我是安徽人,我们老家冬天很冷,会下雪。我记得我初中有一年的冬天,连续52天阴雨天,还下雪了。我和妹妹每人只有一双胶靴,已经破了,但是破了也得穿,走到学校后脚已经全湿了,赶紧用毛巾把脚擦干,换上棉鞋,再遇到有水的地方又立马换上胶靴。那时候对自己的鞋子可爱护了,穿到很破才会扔掉。现在的生活可不是这样了,大家都是选着穿,不能太冷不能太热还要好看。所以,我很羡慕现在的年轻人,不再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审美问题了。当然,社会进步也意味着对年轻一代的要求也更高了,个人的小审美自然要有,国家的大发展更是要面对的问题,所以,现在的年轻人更需要有家国情怀,因为生活基础好了,就要去做更难更高的事,这就像物理上的“能级”一样。

我经常鼓励我的学生,想做什么就趁年轻赶快去做吧。回国后我有两次想再去国外学习,但是有孩子有家庭还有学生,根本走不开。现在孩子倒是大了,又放不工作和这么多的学生。所以年轻时尽可能去尝试吧,尝试了不一定会成功,但至少有50%的成功几率,不尝试就是0。更何况,你已经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你就可能赶上一个好机会,然后,你就和我一样努力着,成为一个一直有着好运气的人。

再说了,运气从来不只是运气。

Copyright © 2022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委员会    投稿信箱:scnught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