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美好,等时间慢慢回答


江伟英,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中共广东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模范共产党员,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首批“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万人计划名师)”。
1993年从广州市师范学校毕业至今,江伟英老师走上教坛已有30年光阴。昔日青涩的面孔虽已不再,但在谈话中,依然可以从她的眼神的光彩中见到她对教育的关注与热爱。她一直致力于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提出了思维导图与语文读写教学的结合模式,发展了知识可视化理论建设,研究并创立的“导图导学”教学法被列入教师“国培计划”培训内容,在全国各地许多学校都得到了采用和推广,成效喜人。曾获第八届广东省普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首届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出版《释放语文学习的原动力》《图解语文》《导图导学——我的教育叙事》《思维导图画出好作文》《天生会表达》(全套共13册)《思维变革——导图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例解析》等共19部教育著作,编写多套帮助学生高效学习的书籍。
“我要在学生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她这样说,也这样做。
种下思辨的种子
江老师并非一开始就有着教师梦。90年代的师范学校提前招生,免费入读,还有补贴。在家人的建议下,一出于减轻家庭负担,二为了“提早上岸”,她怀着对自己是否“非常喜欢和孩子相处”的怀疑态度,搭上了师专报名的最后一天的“末班车”,通过面试成为一名师专学生。
求学期间,哲学老师的一句话令她印象深刻:“一个人最少要有两种爱好,你可以把你第二热爱的爱好当做职业,你最热爱的爱好要留着,丰富自己的生活。”是啊,把爱好留给自己,绘画不正是自己最喜爱的吗?——“一节美术课,别的同学画一张画,我能画三五张。”于是在师专毕业,“半工半读”的第一年,她按安排入读教师进修学校,一边工作,一边报读了她喜欢的室内设计,并在毕业作业中取得极高的分数。“8张设计图我手绘了五天五夜,最后获得了全班最高分98分,老师还把我的作品收起来……”她颇为自豪地回忆。但是,在设计方面有爱好、有天赋的她,并未因此将自己的职业选择转向。她将在师专中学习、培养出的教学能力用到工作中,在一年后成为一名转正教师。而这悄悄隐没的绘画和设计的技能成为她的生活爱好。在十多年之后,“爱好”以新的方式与她的职业结合,再次大放异彩。
“图画能不能和语文结合呢?”这个问题在她遇到思维导图之后有了答案。
2007年,在与华南师大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况姗芸教授交流时,她第一次了解到“思维导图”这一思维工具。在连续培训的休息间隙,她尝试将这个方法用在指导女儿写假期日记上。画画是小朋友所喜欢的,她在女儿画出事件场景的基础上增加了带箭头的弯曲的线条指引了当日发生事情的顺序和过程。对着色彩丰富的画面、有顺序的过程再让女儿回忆事件的细节,最后放手让孩子自己修改、重写。看到本来干巴巴的几句话变成了更生动的几段,女儿有了写作的兴趣,她也对思维导图这一工具有了信心。她托丈夫从新加坡带回托尼·博赞的思维导图原著,和况姗芸教授合作翻译,自主解读、研究如何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语文教学。当时有思维导图的软件的使用培训,主张的都是用电脑画概念图。但江老师看了英文原著译本后,还是决定让学生用手画。

2008年,江老师正式在所教的班级(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2004级6班)中应用这个方法——用图画本提交语文预习作业、写作大纲!在还没有提倡“跨学科教学”“项目式教学”的年代,有教育同行担忧这种超前的开拓的教育方法是否稳妥,也有家长质疑学生的语文作业虽然不多,但“画画”是否“太花时间”。她让家长看到了“痴迷画画”背后,是对语文学习的真正感兴趣。各色的图画形象、批注,都是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思考,在自我提问和自我答疑中才画出的,真实地展示了学生在学习时的想法和闪现的灵感,这是通过物质奖励也很难达到的效果。
思维导图在6班的应用初见成果:在语文课不拖堂、不加课的情况下,8名学生考上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后,不少学生还激动地告诉她,这样的思维方法在中学、大学依旧发挥着效用。江老师为此内心充满骄傲,自己播下的思维的种子,原来可以一直开花结果,可以影响深远,让一个孩子成为更懂得思辨的美好成熟的自己。
在2010年,江老师被广东省教育厅认定为广东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从名师工作室出发,思维导图被推向了更广的天地。新会、茂名、汕尾等地的不少名师工作室学员从学到用,也以思维导图结合教学为研究对象,实现了课题立项、评优评先,甚至也成立了自己的名师工作室……2013年,江老师主持的课题成果《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小学生读写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获第八届广东省普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将“画思维导图”作为整理和呈现信息的方法要求,列入新课标——“结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思考的方法,尝试运用列提纲、画思维导图等方式,表达故事中的道理。”对思维导图的研究正在更多老师的课堂里,向深向远发展。
种下文化的种子
江老师回忆,早在2003年赴欧美国家访问考察时,她就发现欧美学校的孩子不仅小班教学,而且学校每周五都会用校车带孩子们到博物馆去学习。“中国学生很难每周都一整个班到博物馆去,那能不能让博物馆进到学校来呢?”她一方面羡慕,一方面萌生了这样的想法。在早期萌生的“馆校合一”思想指引下,江老师和华师附小对各专用场馆逐步进行精心设计,现已经基本完成校园文化升级改造工程,学校成为拥有“一湖五园八馆”的充满着传统文化气息的小学,“一班一特色,一班一非遗”,以自然班为单位,每个年级一个系列,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非遗环创专项,一个个教室成为了涵盖古琴、纸雕、京剧等10个门类、46个非遗项目的小展厅,时时可见、处处可感的非遗布置,在学生心中播下了“非遗”的种子。
江老师提倡让非遗传承人、研究专家进入小学,将最原汁原味的大家作品直接呈现给孩子们。面对“孩子会不会不懂得欣赏”“‘非遗’和孩子们的生活距离会不会太远”等质疑,江老师认为,“非遗”就源自古人的日常的衣食住行,是在生活中形成,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文明。中华文明中,美的标准不是固定的,无论是看似只有“黑白灰”的水墨画,还是“蓝蓝白白”的扎染,都具有独特的美,可以让孩子们在欣赏、亲身体验中有自己的独特感悟。不借助流行的动漫形象来“翻译”,不完全依靠现代电子手段来再现,坚持用纯粹的传统艺术形式表现正宗的传统文化,这是江老师一直坚持的理念,也是她一直想在校园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种子的教育理想。

2018年,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张锦庭校长综合学校的文化,提出了“美好教育”的概念。于此之后,江老师更加仔细地关注一花一草、一树一石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门口的‘博’字,来自‘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校训。我特意让‘博’字那一点落到桃状大石头的桃核位置上,象征着种下一颗种子。”改造中,江老师还注意到要将学校花园里的栏杆等硬隔断更换为用灌木、花树作为软隔断等问题。改造之后,孩子们变得更有礼貌,讲文明,乱爬栏杆的行为几乎消失了。
如今,学校的行政走廊里挂满了附小孩子们制作的“非遗”作品。孩子们在“非遗”元素浓厚的教室里成长,随着升级更换课室,每年了解、学习新的一项非遗项目。此时正值异木棉、紫荆花灿烂的季节,下课后,孩子们在花间的小径奔跑。“我相信,每一颗种下的种子都会发芽,也许在中学,也许在大学,也许是在人生的任何一个收获的季节。”江老师深情地说。
种下爱的种子
在多个成长阶段,江老师有过多样的身份。她是教学者、研究者、管理者,也是女儿、妻子、母亲。谈及这些身份为她带来的优势,她认为是“同理心”。“同理心不是一种怜悯,而是理解和包容。”在面对孩子学习进度缓慢、同为教师的同事对孩子的表现焦急、家长和老师的关系僵持等问题时,她表示“我能理解,我也曾是孩子、老师、家长。”
初登讲台,她也曾为孩子们的不听话而生气、吃不下饭。她的师傅李惠英老师劝她,不要对学生动真气,要对学生用真心,因为学生往往不是故意的。沉静下来,她回忆自己童年的读书经历,想起幼年的她也并不是一个听话的小孩,才恍然大悟对学生的强制要求未必有效。因为读书时间比其他孩子早,她在课堂上坐不住,总要扭头和其他同学说话。“我的老师把我爸爸叫到学校看我上课,我明知道窗外站着我爸爸,我还是忍不住要扭过头去讲话。讲着讲着甚至觉得扭着头太别扭,我把整个凳子都调转方向去坐。”孩子的“不听话”“表现差”“写错字”,其实与“态度”无关,都有根源和原因,需要包容,需要理解和看见,需要用爱去接纳。在她的语文课堂上,对于孩子“只愿意点评别人的作业,不愿意画思维导图”“只愿意画某种模式的思维导图”她都表示尊重。“只要是孩子有思考就可以,形式不是最重要的。”在与老师、家长的沟通中,她总抱持理解、包容的态度,用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循循善诱,答疑解惑。她始终坚信,教育就是种下爱的种子。
再次谈到美好教育,江老师说到自己特别喜欢的木心的《从前慢》,“从前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能够爱一个人。”她深情地说:“美好教育也是慢的教育,播下一些思辨的种子,文化的种子,还有爱的种子,然后耐心等待,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相信时间会告诉你答案,相信所有的种子都会开出美好的花,结出美好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