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教工生活 >2024年第2期(总第44期) > 陈珺:把握人生的“自然度”

陈珺:把握人生的“自然度”

4紫荆人物秀-1.jpg4紫荆人物秀-2.jpg


陈珺,这位从小对语言学习情有独钟的女子,在高考前曾怀揣着成为一名翻译的梦想,然而命运的安排让她在保送中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学时期,陈珺在文学类和语言类课程的学习中重新审视语言的奥秘,并选择继续攻读语言学硕士、博士。对于她而言,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连接不同文化、理解身份认同的纽带。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陈珺致力于用热情与专业为语言学习者和教育者构建一座桥梁,让跨文化交流变得更加畅通与丰富。

在语言习得领域,“自然度”是个很有意思的术语。陈珺表示,“自然度”指句子中词语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否符合人们的认知能力和语言习惯。在理解一段语言时,人们往往会按照自己对语言的认知规则来解析句子中的语法结构,从而识别句子中的含义。如果句子中的语法结构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则,那么句子的语义自然度就会较高,反之则较低。根据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理论,人的大脑里存在着一个专门的“语言习得机制(LAD)”,而在这个语言习得机制中的“普遍语法”也存在核心语法和外围语法,核心语法多半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则的,是无标记的语言,自然度也比较高,反之则是有标记的外围语法。在语言临界期前,人们通过LAD直接习得语言,所以儿童就是天然的语言学习家。而在临界期之后,仍有少部分人的LAD是可及的,可以直接习得第二语言;而大多数人LAD变得不可及,需要借助母语的基础来学习另一门语言。如果让所有人的第二语言学习都能像孩子学母语那样自然而然,那该多好啊!

说起第二语言的习得与教学,陈珺津津乐道,眼里闪着光。同时,在人生的道路上,陈珺似乎也不受外在事物的影响,一直坚定着自己的内核——她始终把握着自己人生的自然度,创造并应用着自己人生的独门语言。

要知道,看似简单的表达自己的话语,却是很多人说不出的。


陈珺-3.jpg


兴趣在冥冥中成为指引

对于陈珺来说,语言学不仅是一门专业,更是一种天生的兴趣和追求,也是水到渠成的自然把握。被保送汉语言文学专业后,陈珺在文学与语言的世界里更加坚定了对语言的热爱。

被问到为什么会选择对韩汉语的研究方向时,陈珺提到了她研二的一次中韩校际交流机会。“当时其实是教小孩子的那种补习班,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小孩都有,”陈珺说,“这段经历奠定了我后来的研究基础”。原来,初到韩国时,陈珺一句韩语都不会说,因此她就拿着书一点一点学,看当时热播的韩剧,在菜市场里借助情境理解对话等方式,连蒙带猜地学习。“学伴用随”的效果显著,就连韩国当地人,都说她的发音很标准。陈珺俏皮地表示,当时自己的语言LAD应该还可及,在语言学习上略有天分。敢于去一个语言不通的国度,并且不惧困难地学习,可见研究生时的陈珺就展现出了面对语言学习的那一份魄力。

后来,陈珺的硕士导师向她推荐了中山大学的周小兵老师。通过博士生考试后,周小兵老师认为陈珺韩国的经历十分独特,对她的二语教学和二语习得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建议她做韩汉比较与习得的相关研究。陈珺说,这大概就是水到渠成吧。

命运安排也好,水到渠成也好,听陈珺将她的求学经历娓娓道来,就像听见山间的小溪缓缓流过。恍惚间,仿佛山间清风拂过,溪流却仍然有自己的脉搏,朝着大海前进。可能正因这向梦想大海前进的兴趣之源,陈珺总觉得在专业学习上,“乐趣比困难多得多”。

即使是一个小小的乐趣,也能在她的心里泛起涟漪。她回想到博士期间,为了深入了解韩国学生学习中文的情况,她们会对这些学生进行为期几个月到一年的追踪研究,观察他们的学习变化。一位接受她追踪研究的韩国学生,曾录了一段录音作语料,录音是“乌龟与兔子比赛跑步”,陈珺经常在家播放这段语料,惹得她现在的丈夫(当时的男朋友)也学会了这位学生的语音语调,并总是听成“比赛爬树”。陈珺谈到这段经历忍俊不禁,“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也还是这么认为的。”

仅仅是谈起自己的求学之路,陈珺首先回忆起的便是语言学习和研究中的乐趣。那一份对语言从未磨灭过的热情,指引着她走上国际汉语的教育之路,在这趟名为“人生”的旅途上,她因为语言拥有了更多的际遇,认识了五湖四海的朋友,也抵达更多未知的地域,不断丰富属于她的独家语言诠释。


陈珺-4.jpg


让语言发出中国声音

博士毕业后,年轻的陈珺心怀一腔热血,希冀任意行走于天南地北。命运的红线在无形的时空中拉紧,将她引向了爱情。在广州,她遇到了终生挚爱,于是便在这座城市驻足,巧合的是,兜转之间,求学于此“华师”(华中师大)而就职于彼“华师”(华南师大),她也不禁感叹缘分的奇妙。

把喜欢的事情变成职业,是一件难得且幸运的事。怀着对语言的单纯热爱,陈珺在国际文化学院开启新的人生阶段。她教授的课程多样丰富,跨越了语言预科、本科、硕士三个阶段。最开始,她根据自己习得的专业知识,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然而,传统的语言教学理论与模式在面向不同类型的学生时出现的问题,让她产生了一些疑惑。在她看来,国内的国际中文教育注重本体,更加强调教师的专业素质,即老师一定要会句义分析、语法讲解,有时反而忽略了二语学习者的难处。

“假设我们两类语言学习者,他们都在小时候学某种语言,第一类是学习时充满兴趣,长大后念念不忘想再拾起来;另一类是当时学得很好,但在学习中留下了很痛苦的记忆,以后再也不想碰。即使后面这一类学习者当时语言能力更高,能说对他们的教学是成功的吗?”比起在课堂中进行知识灌输,陈珺在教学中逐渐关注到了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开始思考如何以课堂作为一个“跳板”,让学生愿意在课外也主动学习。美国的访学经历点燃了她在《第二语言习得》这门课中教学的灵感。

2012年,工作7年的陈珺来到美国,在此期间的亲身实践让她受益匪浅。“对于现代人来说,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沟通的工具,更是一种认识世界多元文化并进行多向思维的能力。语言不仅仅只是语言,更关乎学习者的社会心理。”她发现,国外进行二语习得授课的角度很新颖,还会与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进行跨学科联动。由此她将目光聚焦到了语言学习背后的深层含义,“语言的学习产生的心灵触动不仅在语言本身、课堂交流,其实是社会的归属感、认同感”。美国同时是一个华裔众多的国家,“很多华裔学习汉语,也是一种身份认同、民族认同,归根结底是一种主语认同”。

“文化认同”背后所隐藏的归属心理,深深触动了陈珺的心。她回忆起自己曾教过的一位泰国学生。这位学生告诉她,自己的祖籍在中国潮汕,可是随着时间变化,与老家再无往来,唯独记得一位爷爷的姓。这份断掉的亲缘让她倍感惋惜,也让陈珺下定决心帮助她走上“寻根”之路。“我们当时联系了当地的文化局,并提供这么一条小小的线索,幸运的是真的找到了她的宗族!”似大海捞针一般的行动,即便过去了很久,陈珺还是觉得很神奇,说起这段经历的时候,津津有味地点点头,重复道,“我觉得挺好,挺有意义的”。


陈珺-5.jpg


相同的文化基因总能唤醒人内心温柔亲近的触角,陈珺喜欢这样的遇见,她也更加清楚自己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育者,该如何出发。对于学习汉语的学生,她坦言大多数成年人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多一种能力,以便个人前途与职业发展。在美国访学的同时,她也在加州大学教中文。期末汇报时,她惊喜于学生所制作的各种有意思的短片。“初级的学生,尽管他们学习的词汇很有限,但是他们在有限的知识里迸发了无限的灵感。”全新的短片,人物情节角色样样齐全、木偶戏动画片、富家女与穷小子的爱情故事、就地取材的vlog……他们尽量把他们学会的词汇编到短片里面,让陈珺也不禁感叹学生的创意。因此,她逐渐跳出传统的一些框架,在课堂上做不一样的尝试,不知不觉间,“兴趣”成为她教学的关键词之一。

比如,在韩国大邱大学做交换教授时,她总是设置一些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中文。在写作课上,她会把题目改成“向第一次来韩国的陈老师写信做旅游推荐”,日常的情境交流让学生感觉到亲近,也更加热情地用学到的中文进行表达。中韩的写信格式差异容易让学生混淆,她便用上了《一封家书》这首歌曲,朗朗上口、简单重复的旋律不仅有趣,还帮助学生记忆一些知识上的难题。

长期的教学实践,也让陈珺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更为得心应手。她从事教材编写工作已经数年,从关注汉语的特点,设计各语种都能适用的通用型汉语教材,到针对不同国家地区习得汉语的难点,帮助学习者从熟悉的语言出发学习汉语的本土类教材,再到能够更加客观准确了解中国的《中国概论》,陈珺表示,她很欣喜看到中国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但当圈层扩大,不了解的领域相反会变多”。在她看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知道中国,但谈得上“了解”与“熟知”的人却不一定变多了,要让世界看见立体全面的中国,是《中国概论》编写的初衷,也是陈珺作为国际中文教育者,期盼从“语言”的视角,发出真实的中国声音。

让自己自然地流动

在与陈珺的交谈中,她对自己事业的热爱溢于言表,“我认为我从事的职业是很有价值的”,陈珺自豪地说道。对国家的事业来说,不仅需要国家间的外交,陈珺认为民间的交往也很重要,而国际中文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在教中文的时候,中外的文化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彼此的交流,也能让外国人自然而然地了解到中国和中国人。就学科而言,她表示,如果没有中外比较,我们的研究可能只会局限于汉语自身。她的眼里闪烁着光芒:“有很多东西是在比较中才会发现的。有句话叫‘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价值是不容小觑的,在世界的文明的互鉴中间,才可能更好地发现自己的民族特色。


陈珺-6.jpg


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情谊,也成为陈珺对事业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也是她幸福感的源泉。或许是相处时因为语言的误用导致的搞笑插曲,或许是毕业后身处异国的学生发来的结婚请柬……在世界的每一处地方偶然传来的铃声与问候都会让她深深感叹与感动,鼓励着她不断坚持国际中文教育。

就在这样的岁月中流转,陈珺的心态也在成长中变化。她坦言,年轻的时候憧憬事业的恢弘,抱拥一颗勃勃野心。随着年纪的增长,才更会用平常心会来看待一切。她说,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说,进步是没有限制的,但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限制是必然的。“到一定的阶段,可能要学会接受自己一直是一个平凡的人。还是会努力,但是我也接受我自己的平凡。”陈珺觉得自己到了缓慢发展的人生阶段,我们却认为,她的精神和思想仍在不断向上走。

陈珺在生活中一直是一个喜欢旅游的人,她在游历中长见识,也丰富内心的世界。我们相信,始终跟随内心自然流动的她,一定也是别人眼里的美景。


Copyright © 2024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委员会    投稿信箱:scnught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