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手记】屏幕时代偶感


(一)
这个暑假,教研室的同事们可以说一刻也没闲着。从六月到八月,几个老师们陆续面试了大约150个学生,每个学生需要15分钟以上,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语言水平和对其未来的学习适应能力做一个预测。和以往的入学前面试不同的是,这次的面试大部分都是在线上通过腾讯会议进行的。
这是挺有趣的一次经历。平日在学校里,师生之间大概不会这样一对一认真地分享自己的学习生活和观点喜好等。这种“近距离”的交流让我对这一年高三毕业生的概貌有了一个感性认识。
除了面试还有直播课。课程是为了帮助新生做好学习的准备,他们需要每天完成学习任务,然后定期观看我们的直播课。直播课使用的平台是钉钉。老师们刚刚还是面试官,马上又秒变为网络主播。
另外,我自己也参加了一个远程的培训课程。机构用的上课软件是classin。老师是法国人,用英语讲课,现住在菲律宾。学生有像我一样来自中国的,也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主讲老师年纪尚轻,但足迹已遍布五大洲,在教授课程内容之余,也和学员们分享自己的生活见闻。
我的感受是,假期里虽然没有去很多地方,却和如此多的人发生了交集。这种隔着屏幕的见面,似乎慢慢成为了大家的主要生活和工作场景。而我自己对这种交流方式的抗拒感也在慢慢减少。屏幕曾经让我觉得“这么近那么远”,现在看来却变成了“那么远这么近”。这是一种富于哲学意味的转变。
互动的人们处于不同的时区和空间,他们是陌生的,但同时又是亲近的。遥远的距离让他们觉得陌生,但可以听懂彼此的语言,可以看到彼此脸上细微的表情,而且透过屏幕,周围的物品和风景也构成了对彼此的感知。我说早上好,老师说下午好;我这里艳阳高照,屏幕里的背景音传来雷声;我坐在安静的书房里看着电脑屏幕,学生在熙熙攘攘的机场上看着手机屏幕——这种感觉很是奇妙,一时间地球村这个概念完全被具象化。
我之前不喜欢隔着屏幕交流还因为“演员感”。给学生在线上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有点不像自己:声音比平常要高,忍不住会捋一捋头发,总是试图露出比平常更迷人的微笑。这应该是正常而普遍的心理,当我们意识到他者的眼光时会试图表现出更好的印象。但我们会慢慢地习惯,到后来,镜头的存在会被我们完全忽略掉也不一定。
(二)
在我的学生而言,则是另一种状况。也许是出生于这个数字时代,他们对屏幕有着天然的偏好,能在屏幕上做的事情一般不会选择其他途径。
拿阅读来说,学生当中阅读纸质书的已经极少了。我记得在另一篇文章里写过一个爱阅读的男孩,他便是这极少数中的一个。每个学期初我都会做一个简单的学生阅读状况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问的是他们的纸质藏书数量。几年下来,得到的平均数都是一个单位数。还有一个问题问更喜欢纸质还是电子书籍,90%的答案都是选电子书籍的。
再比如上课。明明都有纸质的课本,但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把书转到电子设备上用。他们拿着触控笔在屏幕上划线、批注、做题,认真的程度一点都不亚于用纸质书的同学。我偶尔“采访”这些学生,问他们为什么喜欢用屏幕看书。他们列出了一堆好处,比如可以查单词、调整大小可以跟读等等,而且把书放在设备上就不用背着厚重的纸质书了。
这些好处确实都不可否认。但我也注意到,用平板代替纸质书的同学,读着读着就点开了微信或者某个小视频。所以用电子设备上课的话还是比较容易分散注意力。
无独有偶,剑雅16上面刚好有一篇文章,专门讨论数字阅读对阅读能力的影响。里面提到有些研究表明,数字阅读可能对深度阅读过程、阅读理解和批判分析能力产生负面影响。这正好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每次教到这里,我都会用力过猛地试图唤起大家的危机感:
This is not a simple, binary issue of print versus digital reading…society needs to confront what is diminishing in the reading circuit, what our children and older students are not developing … the ability to grasp complexity, to understand another’s feelings, to perceive beauty, and to create thoughts of the reader’s own.
看得出来,课室里在座的几乎没有对此产生共鸣的。他们的眼神似乎在说:阅读电子书没什么问题啊。小学读的绘本,中学里用的电子书包,大学里老师布置的作业,不都是电子书吗?
在深切的代沟感和孤独感之余,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有点多虑。毕竟当初键盘代替纸笔的时候人们也迟疑过。我试着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文章里面提到的这些研究。正如文章的结尾所说,科技改变阅读,这个故事才刚刚开始,我们还不知道它会走向何方。
至于其他日常生活和社会交际,学生们则更加是完全屏幕化。他们在屏幕上练习绘画,弹奏乐器,饲养宠物。前后座的俩同学交谈用微信,遇到不懂的问题问老师也是发信息,尽管老师就站在咫尺之外的讲台上。收作业的时候听到的最多一句话多半是:老师我忘记带作业了,等会发图片给你。
最近我还发现,报考雅思的时候,越来越多学生选择机考模式了。其实机考的口语也是有真人考官的,只不过是通过视频进行“人人对话”。有一个学生,她是这样解释的:现在的人多少都有些社恐,屏幕可以缓解面对面的那种压迫感。
(三)
我知道几乎每个人每天都会刷小视频,我也知道对于直播间里的主播们而言,粉丝们已然上升到了“家人”的地位。我可以想象未来有更多的交流场景肯定都是发生在屏幕之间的。这已不是选择偏好的问题,而是适应的问题。
但我会想,隔着屏幕的我们会不会有所不同?就算不同,这重要吗?这对我们自己的影响更大还是对屏幕那边的人影响更大?
现在越来越多的客服都用机器代替了人工。如果遇到一个特别耐心和友善又富有人情味的客服,我会忍不住在心里猜:这肯定不是一个真人!我甚至有一点想要打一行字过去问清楚的冲动。
这不是段子。其实在用一些软件和网站的时候,我们也会被要求做这样的验证。有的会弹出对话框,要你Verify you are human (真人身份验证), 有的需要你点击I’m not a robot (我不是机器人)。它到底是怎样正确辨别的我不知道。
人被简化成了一个数码,这件事情有时候仍然让我感到震惊。那天读到一篇网文,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或许在技术更加发达的未来,如何证明自己是个人类,对于人类而言将变成更难的问题。